最新目录

公共性走进我们生活的哲学范畴马克思主义哲学(2)

来源:哲学动态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2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四、社会生活中公共性价值向度的具体诉求 (一)社会主体多元化管理模式共建 我国在践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公共性的过程中,对社会管理模式进行了创

四、社会生活中公共性价值向度的具体诉求

(一)社会主体多元化管理模式共建

我国在践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公共性的过程中,对社会管理模式进行了创新化的改革。通过多元化主体与多元化品德的构建,形成了以公共利益为中心的社会管理模式。这是公共性价值向度在社会管理方面的诉求,符合我国的国体与政体。当前我国的社会治理主体出了基本的政府工作部门外,还包括民间团体,社会组织及参与到社会管理工作中的公民,这种多元化的组建方式可以有效的体现出公共性的特点。人民民主专政既立足于公共性的主体,又提高了管理的效率,能够有针对性的维护社会秩序。基于个体意识与公共性的融合背景下的管理是防止社会思想异化的保障,也是建立我国与西方国家政治理念与管理模式的根本性差别。公共性特点是社会主义思想基础的内在精髓,是推进历史发展的社会性根源[2]。

(二)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展开公平对话

公共性的政治诉求是共产主义,在实现这一政治诉求的过程中,必然要对社会政治管理体系进行重构,在实施多元化的社会治理模式的背景下,开展平等互惠的对话机制是公共性的必然体现。利用扁平化的管理模式结合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共赢的生产关系,充分的奠定了当前公共性特征下的社会管理基础。人与人之间不是简单的阶级的叠加和控制,而是平等互惠的前提下展开的公平协商和对话,通过民主集中制的方式形成统一意见,服务于广大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公共性在管理方式上的基本诉求。

(三)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共同享有

利益共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精髓,也是公共性的重要诉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的表现方式就是将个体化意识与公共意识融合在一起,并且通过公共意识的达成满足个体意识的发展。因此公共意识的形成与管理格外重要,通过多元化的治理模式的共建与社会环境下的共治两方面的保障,可以有效的确保公共利益的形成符合大部分人们的利益,并且符合当前时代发展的需求,切实为个体的全面发展和国家的发展融合在一起,实现公共意识形成的客观环境。在社会管理过程中利用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保障公共利益,解决多元化的生产关系冲突,将公共利益最大化,有效的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因此公共利益共享是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价值诉求体现。

五、社会生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公共性治理体系构建

(一)完善治理主体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1、重视文化认知与思想理论对治理主体公共性的影响

西方最早的哲学思想涉及到城邦治理的方式方法,并为人类发展的终极“乌托邦”提出了构想,随着哲学的不断发展,其思想逐渐从单纯的治理意识开始涉及到个体意识与认知德性对城邦治理的影响。从而为西方国家的个体性意识留下了深刻的思想烙印。人们习惯将个体需求的满足与个体认知的发展放在首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公共性决定了社会发展要以公共利益为根本利益,以共同发展为根本目标,因此在社会管理过程中,要充分的认识到文化认知与思想理论对治理主体公共性的影响,不断加强社会管理公共性的认知,提高人们参与社会事务的积极性,促进对治理主体的规范与约束,从而形成完善的法律法规,确保社会管理过程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加强和完善奖惩制度,维护治理过程中的秩序

要想保障公共利益的共享,就必须要有明确的约束与界限,从而保障人们公共意识的养成。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对与法律法规提出了明确的认知,它融合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思想,提出了法的本质,规律以及发展历程。通过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础架构了完整的法律体系,指出了法律作为上层建筑,要代表广大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并对物质生活有着积极的反作用。从这一点看,加强和完善奖惩制度,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实现社会生活积极的规范效果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在社会生活中维护公共性的重要体现。

3、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应兼顾公私双方利益

在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的认识到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在保障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同时满足个人利益与全面发展,是当前时代发展的精神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公共性的必然要求。在这个前提下,法律法规体系建设要兼顾公私利益,确保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共同发展。只有这样才是对公共性的体现,也关系到人们公共意识的形成与培养。在当前经济业态不断更新,时代不断进步发展的背景下,法律法规要起到约束和规范的作用,明确公共利益的底线并且尊重个人利益的实现。比如在当前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党支部的先锋堡垒作用,提高企业员工的思想高度,保障国有资产的保值升值的同时,加强企业管理与思想建设,促进企业的生产效率的提升与市场竞争力的提高,使个人利益得到满足。在这个过程中党支部要认真贯彻理论基础中公共性的基本特点,立足于人民群众的同时,确保公司利益的兼顾,从而全面提升企业的发展[3]。

文章来源:《哲学动态》 网址: http://www.zxdtzzs.cn/qikandaodu/2021/0223/448.html



上一篇:哲学视野下发展学生科学思维的策略初探以伴性
下一篇:浅析传统镜式哲学及对其现代性与科学性的反思

哲学动态投稿 | 哲学动态编辑部| 哲学动态版面费 | 哲学动态论文发表 | 哲学动态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哲学动态》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