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哲学动态》杂志社收稿[10/30]
- · 《哲学动态》编辑部征稿[10/30]
- · 《哲学动态》投稿方式[10/30]
- · 《哲学动态》数据库收录[10/30]
- · 《哲学动态》期刊栏目设[10/30]
- · 《哲学动态》杂志社刊物[10/30]
论析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周易人伦哲学智慧(5)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第五,要不断进行变革,使社会充满活力。在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党中央制定的发展战略是以稳定为发展的基石,同时又以发展促稳定——这正是改革开
第五,要不断进行变革,使社会充满活力。在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党中央制定的发展战略是以稳定为发展的基石,同时又以发展促稳定——这正是改革开放这项基本国策的要义,即透过顺应时势、善于变革而不断有所创新,从而以社会充满活力的发展局面来满足人民生产生活中改善生活的恒定需求,最终达到良性安定的发展型治理格局。一如《系辞传》所言:“通其变,使民不倦。”又如《彖传》之言:“革而当,其悔乃亡。”变革适当,就可以避免沉堕倒退,进入新的稳定性持续发展状态。
具体而言,《周易》里所讲的变,即改变现状、革旧创新之意,如《杂卦传》所云:“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在《周易》看来,吐故纳新,生机勃勃,生生不息,正是天地最根本的状态,亦即《系辞传》所言:“天地之大德曰生”,“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这里的生,即是创造,生生,即是不断有所创造,处处充满活力,而这句话的义理为:日日更新,即为天地最大的德行,生而又生,不断有所创造,是为真正的变易。又如《彖传》推崇的“变革”:“天地革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这里即是以变革为天地以及人世间一切事物的根本规律,主张只有经过变革,事物方有其生命活力,反之若是因循守旧,就只能走向衰亡,这也正是《系辞传》所总结的哲理:“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事物发展到极端就得要变,只有经过变革,才能更好地发展,这就是“通”,事物因通达顺畅而能持续生气勃勃,自然又可以维持更为长久的时间,此即所谓的“通则久”。总而言之,“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这一发展型治理理念,正是中国自古至今历代改革家们常引以为据的至理名言,在中国面对充满错综复杂挑战性因素的局势下,至今仍然能够强有力地推动国家和社会治理在各层面上都能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与恒定的发展活力。
在当今中西方文明全面接触的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中国自古以来的文化传统被标刻为家国文化,即为家国一体:有家就有国的表征与存在,有国才有家的安宁与发展;四海同胞如手足的家国同构文化,使得人伦规范的意念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人的文化基因里,因而对于中国伦理型社会文明体系而言,治国如治家,自古以来中国人民治国的思想依据与智慧来源,就在于以《周易》为渊源性代表的一系列道德哲学中。作为显明人伦哲学智慧的《周易》,不仅源源不断地广泛影响后世儒释道等中国人伦思想流派,也就此顺势而为深刻地塑造了中国伦理社会中深厚的政治文化基因,甚至走出东亚文化圈波及西方诸如莱布尼茨、黑格尔等西方集大成哲学家的思想认知,[10](p1-2)其所蕴含的治世智慧,必将在东西方社会治理文明体系相互之间不断加深、拓宽对话与交流的宏大背景下,成为提升我国新时代中国国家治理能力上极为珍贵的经典智慧宝藏。
[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14,(1).
[2]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影印本,第1页中栏.
[3]张涛.《周易》浅说[J].周易文化研究,2010,(1).
[4]杨庆中.《易经》中的神鬼信仰与“德”性意识——兼及《易经》成书的年代[J].周易文化研究,2013,(1).
[5]宋希仁.社会伦理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
[6]张路园,瞿华英.《周易》“当位”“得中”思想探微[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7,(1).
[7]陈建锋.苏轼贬琼期间践行《周易》中正观初探[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
[8]许建良.《周易》“刚中而应”的中正论[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5).
[9]马希良,李景平,等.传统“和”文化对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战略价值[J].人文杂志,2015,(04).
[10]刘玉平.易学思维及其文化价值[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
文章来源:《哲学动态》 网址: http://www.zxdtzzs.cn/qikandaodu/2021/0709/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