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析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周易人伦哲学智慧(4)

来源:哲学动态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第二,要分配公平。谦卦《象传》说:“地中有山,谦。君子以哀多益寡,称物平施。”谦卦的外卦,为坤为地,内卦为艮为山,此乃谦卦之象,故曰:“

第二,要分配公平。谦卦《象传》说:“地中有山,谦。君子以哀多益寡,称物平施。”谦卦的外卦,为坤为地,内卦为艮为山,此乃谦卦之象,故曰:“地中有山。”君子依此卦象取其财多者以益其财寡与无财者,称量其财物之多寡,以定其公平之施予。此即:“君子以哀多益寡,称物平施。”这样的治理思想,正如专门讨论中国传统“和”文化的《传统“和”文化对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战略价值》一文所揭示的:“和谐的经济治理要处理好政府和民众间资源的合理分配……当代,要促进社会公平,必须要分好“蛋糕”。执政者要探寻既促进经济增长又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发展模式,对分配失衡的现象有所警示……”[9]p127我们知道,在当代以经济发展为纲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矛盾一般说来都是由人民群众内的利益冲突所引起的。在社会生活当中,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利益,按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社会关系从根本上讲就是一种物质资源生产利益的关系。对于由此衍生出的各种利益关系,如果社会各级行政治理负责人治理不善,就可能引发或加剧社会矛盾,甚或酿成规模性社会冲突。因此,要想达到良好的乃至理想的社会治理状态,最重要的就是各层级社会治理人员,尤其是沉淀在基层一线的行政人员,能够善加明察与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做到不挟贪欲以偏私利、应时事情理而全公益——实现这一点治理效果,就是《周易》“称物平施”这一传统哲学理念在当代治理能力上所提供的有益影响力。

第三,要“节以制度”。节卦《彖传》上说:“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节,指节制、节度,节度之度可指向制度。按《易传》所言,凡事有节制则能亨通:天地运行有一定之规,四时季节由以得成,人事也同样不能没有节度。国家以制度节制君臣庶民,使在上者不骄奢以伤财,不残暴以害民;人欲无尽,不节以制度,就多放肆,从而导致伤财害民,使国家不得安定。故而《象传》又说:“泽上有水,节。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此句中的制即创立,数度,犹制度,因有等级之数故称之为数度。

回到节卦里,下卦为兑为泽,上卦为坎为水,是泽上有水之象。泽上有水,就可能泛滥于泽外,必须筑堤岸加以节制,因此之故,卦名为节。君子观此卦象,受到启发从而建立起论定德行的准则制度,以防止君民上下越过礼教节度,造成社会动荡。故此,我们可以说,就维护和提升社会稳定性治理的能力而言,远在《易传》里就已然制定和表述出相应的法规制度和道德规范。无论如何,解决制度问题往往比解决思想道德问题更重要,更带有根本性质:人生活在制度之中,同样是特定的一群人,实行这样的具体制度形态,人们就不积极,而稍加改善乃至逐步全面完善,人们就渐次积极起来了,这说明人常常是服制度而不服某一单个权力人物形象的。因是而言,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与完善的法律法规,“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是构建高质量社会治理体系的必要因素之一。《系辞传下》所谓“履以和行”,也正是此意:履即礼也,在物质生产能力有限的客观历史发展境遇里,人之利害常有个体及群体间在行为上的矛盾与冲突,这就需要注意及时损益更新以完善礼仪法度的完备性,并予以全方位的制度性规范,从而使得社会各方面的行为方能和而不争、不乱治世。

第四,要树立和保持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周易》极为重要的一个精神面貌特征。我们回顾《周易》之所以得以产生的缘由,正是本文开首所讨论的古人对命运的自然忧患意识,即所谓“作《易》者岂有忧患乎”!即便是当生命个体处于顺境、处于全盛状态之时,《周易》也会要求我们要“思患而预防之”(象传),要“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由是方能“身安而国家可保”(系辞传下)。反观之,当生命个体处于逆境、处于艰难困苦之时,《周易》又要求我们能够屈以求伸,反身修德,以此来迎接光明的到来,此即所谓:“尺蠖之屈,以求伸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系辞传下)“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修德。”(象传)此外,《周易》还特别强调,当个体身遭困厄,备受压抑之时,也要保持生命意志不屈、理想永存的自强心态,此即困卦《象传》所言:“泽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这是说,君子若能观得此卦象而获启发,则处穷困之时自有处穷困之道,其身愈困而其志弥坚,自能临难而不苟免,见危而不曲全,宁可舍弃生命也要践行自己的生命志愿与价值追求。回看当代中国社会,如果广大人民群众之中永远有这样一批不随波逐流、心存超前忧患意识的有识之士,能够在艰难困苦面前,志气不灭、不惧生死而奋力前行的志士仁人,那么国治民安、民族强盛就有了真正充满希望的中坚力量与根本保证。

文章来源:《哲学动态》 网址: http://www.zxdtzzs.cn/qikandaodu/2021/0709/570.html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当代思考探究
下一篇:中外哲学思想在高校网球校队训练中的应用与探

哲学动态投稿 | 哲学动态编辑部| 哲学动态版面费 | 哲学动态论文发表 | 哲学动态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哲学动态》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