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哲学家施莱尔马赫:宗教不是思想,而是一种直观

来源:哲学动态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1-0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情感是我们在世时最看重的事物之一,但情感究竟如何定义或理解呢?我们该如何把握自己的情感,不至于让其泛滥或干涸呢?一起来看下,哲学家施莱尔马赫是如何为我们透析的。 一直

情感是我们在世时最看重的事物之一,但情感究竟如何定义或理解呢?我们该如何把握自己的情感,不至于让其泛滥或干涸呢?一起来看下,哲学家施莱尔马赫是如何为我们透析的。

一直以来,施莱尔马赫的宗教哲学与基督教思想被冠以“情感神学”的界定,一提到施莱尔马赫的宗教思想,“情感”这个概念似乎就可以基本上刻画和标示出其最基本的理论特质,可见“情感”概念对于理解整个施莱尔马赫宗教哲学思想的重要意义。然而,恰恰是在“情感”这个最核心的概念上,自施莱尔马赫发表他的宗教哲学思想之日起,一直以来却始终存在有各种各样模糊、混淆、误解甚至是曲解。

一、人们对施莱尔马赫的批评与误解

在基督教思想领域,施莱尔马赫的神学巨著《基督教信仰》从其发表之日起,各种批评甚至攻击就接踵而至。批评者将施莱尔马赫看作是心理主义的还原论者、浪漫主义者和神秘主义者。在他们看来,“情感”只不过是经验性的情绪、感受和主观的心理状态。最著名的攻击来自施莱尔马赫在柏林大学的同事黑格尔。黑格尔认为他的情感是一种低级的、主观的感受。在应其学生亨利希斯的请求,为其《与科学内在相关的宗教》一书作的序言中,黑格尔曾不点名地批评了施莱尔马赫:“如果人的宗教仅仅建立在情感的基础之上,除了他的依赖感之外,它没有其他的规定性,那么狗就是最好的基督徒,因为它拥有最深的依赖感,并且主要生活在这种情感中。如果饥饿的它被骨头满足,那么它就有了救赎感。”在此期间所做的几次宗教哲学讲演中,黑格尔还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不厌其烦地批判他的这位同事的主观体验和历史主义。面临如此之多、如此不同的误解,以致施莱尔马赫抱怨说,批判家作出了完全相反、相互冲突的批评,他们本应该先统一他们的意见,然后做出有力而一致的批判。

20世纪德国新正统派神学家布鲁纳在其施莱尔马赫研究专著《神秘主义和神言》中指出,施莱尔马赫的神学必然走向神秘主义。虽然布鲁纳对施莱尔马赫的评论在基本原则上受到了卡尔·巴特的影响,只是在细节上深入发展了这一批评,但巴特并不赞同布鲁纳将施莱尔马赫神学的基本特征概括成神秘主义。在巴特看来,因为施莱尔马赫将宗教的本质看作是“绝对依赖感”,所以他的神学是“情感神学”,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敬虔感的神学”、“意识神学”、“敬虔自我意识的神学”和“情感的形而上学”。他批评施莱尔马赫用主观的情感取代正统的信仰,将福音还原成主观性和“宗教”(巴特本人拒绝使用这个词,认为它与主观体验紧密相连),将谈论上帝还原成谈论人,将神言的斗争还原成人的体验以及文化表现的和平,将神学人类学化,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宗教观是施莱尔马赫学说发展的必然产物。

奥托在一系列著作中高度赞扬施莱尔马赫将宗教从自然宗教、道德神学中解放出来,并坚持宗教的独立自足、自成一类,认为他重新发现了作为宗教本质的神秘感。但是,奥托也指出了施莱尔马赫在发现宗教的两个要素--谦卑(即依赖感)以及灵性的沉思(即直观、感受)--时的缺陷和不足之处。首先,他认为,施莱尔马赫用“绝对依赖感”刻画宗教的本质是不正确的,因为“绝对”、“相对”的依赖感只有程度上的区分,而没有质的区别。奥托认为应该用“创造感”取代“依赖感”来描述宗教的本质。其次,奥托认为,施莱尔马赫没有发现意识的意向性,上帝是推理的产物。

马克斯·舍勒认为,主观主义是新教的必然产物,他以施莱尔马赫为例说明这一点,并证明了重建一种综合知识、道德与宗教的自然宗教的必要性。但是,在他看来,施莱尔马赫最基本的、最深刻的错误在于他不能把“直观和情感”--他的永恒知识的源头--指派除了宇宙之外的任何其他对象,因而他的理论与泛神论纠缠在一起。舍勒认为,施莱尔马赫在界定宗教行为时,非常不恰当地强调情感,他甚至将宗教行为看作是由宇宙的作用而产生的被动情感。通过这种方式,真正的事态被轻视,即作为宗教行为的一部分甚至直接就是宗教行为的直接可理解的理性行为,以及支持有价值导向的情感行为被排除。而且施莱尔马赫把价值-认知的情感行为等同于“情感”,譬如主体的意识状态。

蒂利希也抱怨说,施莱尔马赫使用“情感”一词来刻画宗教的本质是犯了一个大错误。“这是一个很有问题的词,因为心理学家立即跟随施莱尔马赫并把他的情感概念解释为心理学的功能。”蒂利希认为,施莱尔马赫本人在用情感说明宗教时,他意指的并不是“主观的情绪”。绝对依赖感“超越了心理学的领域,因为从心理学意义来说,在我们情感中的任何事物都是有条件的。它是在连续不断的情感、情绪、思想、意愿、经验中的流动,都是与主观的情感不同的。因此,他自己的无条件依赖这个短语是非常明显地表现出这个情感不是个人的主观情感,黑格尔的批评是不公正的”。尽管如此,蒂利希并没有采用“绝对依赖感”,而使用“终极关怀”一词刻画宗教的本质。

文章来源:《哲学动态》 网址: http://www.zxdtzzs.cn/zonghexinwen/2020/1109/368.html



上一篇:王源方圆哲学来袭,永远的优秀榜样
下一篇:数据科技带来记忆哲学新发展

哲学动态投稿 | 哲学动态编辑部| 哲学动态版面费 | 哲学动态论文发表 | 哲学动态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哲学动态》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