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阐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哲学(3)

来源:哲学动态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2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马克思是一位兼具哲学思维和经济学素养的思想家,毕生将哲学和经济学的研究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开辟了一个哲学和经济学彼此互动式发展的研究传统

马克思是一位兼具哲学思维和经济学素养的思想家,毕生将哲学和经济学的研究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开辟了一个哲学和经济学彼此互动式发展的研究传统。他一方面批判了蒲鲁东脱离经济生活的现实内容,用某种类似于黑格尔的先验哲学原则,去建构经济学之哲学体系的思辨唯心主义做法;另一方面又批判了没有哲学思维的经济学家,认为“经济范畴只不过是生产的社会关系的理论表现,即其抽象”,[3]222经济学不能没有哲学思维和人文精神。因此,马克思是在经济学研究的语境中实现了哲学的变革,并在哲学的变革中进一步指导和推动经济学的研究。

根据马克思自己的回忆,《莱茵报》时期的他便遭遇到了“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促使其展开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这一批判和研究所得到的“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洞见,②使得马克思对原有的哲学唯心主义立场改弦更张。他说:“我的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果: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18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概括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4]正是在政治经济学研究及其语境中,使马克思洞悉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创立了唯物史观,实现了哲学历史观的伟大变革,所谓“马克思越是深入研究政治经济学,他就越是接近历史唯物主义”。[5]问题的关键还在于,马克思在经济学研究中实现的哲学历史观变革,又反过来成为进一步指导和推动经济学研究及变革的哲学基础,所谓“马克思越是接近历史唯物主义,从而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就越深入”。[6]哲学对经济学研究的指导和推动,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对经济学问题之哲学前提的批判性论证,即“前提性批判”;对经济学研究的哲学方法指导,即“方法论支撑”;对经济学研究的哲学价值导向,即“价值观审视”。

(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哲学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即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提供了关于社会发展本质结构、动力道路及其发展规律的历史观,以及评价人类生存、发展意义和追求人类解放、社会理想的价值观,而且提供了实现这一历史规律和价值目标的方法论。这种内含着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真理性和价值性、规律性和人民性、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实践基础上的高度统一,就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哲学基础。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在论述了新唯物主义的实践基础和人的社会关系本质的基础上,指出了新、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3]140马克思这里说的“市民社会”也即资产阶级社会,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哲学世界观;“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也即共产主义社会,代表无产阶级的哲学世界观。它反映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本质区别。

首先,基于市民社会又高于市民社会的“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立足点。“市民社会”在黑格尔那里就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经济战场,马克思用它来指称资本主义经济活动领域(狭义)和社会生产关系或经济基础(广义)。如果说“市民社会”反映的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领域,它遵循着资本为中心的财富增殖原则,因而是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立足点,那么,“人类社会”反映的则是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一个总体性范畴,遵循着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以及人类幸福与社会和谐的价值原则,因而是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立足点。但是,社会的全面进步又离不开经济基础,“人类社会”作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立足点,并不意味着它要抛开“市民社会”这一现实社会基础,恰恰相反,“人类社会”的立场要以“市民社会”为基础,正如实现共产主义必须要以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为基础一样。这只是说,“人类社会”的立场基于“市民社会”,但又要高于“市民社会”,以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指引。

其次,人民主体论和人民中心论,即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价值取向。“市民社会”作为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其价值取向是实现资本的无限增殖,即利益最大化;“人类社会”作为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其价值立场则是人民主体论和人民中心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不仅关注市场经济,关注财富增长和资本增殖,更关注市场经济与人类生存发展之间的关系,关注财富的分配、民生的改善和人民的幸福。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指出:“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活的劳动只是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一种手段。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种手段。”[3]415人民主体论、人民中心论的价值立场源自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在马克思看来,社会历史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展开形式,物质生产实践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人民群众是承担物质生产实践、创造物质生活条件、变革现实世界的主体力量,只有人民群众的活动才能体现历史主体的整体性。

文章来源:《哲学动态》 网址: http://www.zxdtzzs.cn/qikandaodu/2021/0520/544.html



上一篇:袁培江用哲学赋能实体经济
下一篇:论冰心作品爱的哲学

哲学动态投稿 | 哲学动态编辑部| 哲学动态版面费 | 哲学动态论文发表 | 哲学动态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哲学动态》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