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明末文人社交圈里的茶器哲学

来源:哲学动态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1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据说明代宫廷普遍看不起紫砂壶,紫砂兴起在正德年间,前后不会误差太远,但这种刚刚兴起的茶具,皇帝或贵族们普遍觉得难登大雅之堂,目前已知的明代宫廷仅存的几件紫砂壶之一

据说明代宫廷普遍看不起紫砂壶,紫砂兴起在正德年间,前后不会误差太远,但这种刚刚兴起的茶具,皇帝或贵族们普遍觉得难登大雅之堂,目前已知的明代宫廷仅存的几件紫砂壶之一是时大彬的雕漆四方执壶。整体呈四方形,上阔下微敛,紫砂胎,外髹朱红漆雕且四面开光。紫砂壶泡茶很注重透气性,紫砂初创期的时候,宜兴的僧人在禅寺里创制紫砂壶的本意,就是因为用紫砂泥做出的茶瓯,素面素心,和平素常见的瓷器从气息上很不一样,而且这种含铁量高的矿泥,做成茶壶很适宜冲泡散茶,即使是过夜也不失茶之本味。那么紫砂胎外面髹漆,实在显得有些多余,但要让明代人接受素面素心的茶壶,确实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同样是宋代点茶流行的建盏,明人接受它,不仅因为建盏的窑变相当吸引人,而且它身上带着宋人的风雅历史,但是要接受土气过重的紫砂器,对于僧人或文人之外的圈子来说,则颇为不易。

与贵族相对应的,当然是江浙的文人圈。其实紫砂在晚明已经成为文士们喜欢使用的茶器,明代苏州文人的代表,同时也是书画家文徵明曾孙的文震亨,在其描述江南雅士文雅指南的《长物志》里,说明了用紫砂壶泡茶的好处,在文震亨看来,泡茶用宜兴紫砂壶为上品,因为用它泡的茶,能最大程度的保持茶香,假如用紫砂器煮茶,也不会产生别的怪味。文震亨还点评了当时一些名匠做的壶,他认为供春的壶当然最好,只是形状不很雅致,关键是供春做的都是大壶,尚无小壶,放在案头总觉得土气过甚。至于时大彬的壶,又似乎过小,当然他创作的形制,实在是很雅致,不容错过。在之后,文震亨还兴致勃勃地点评了当时流行的赵良璧、归复初以及黄元吉的锡壶,在他挑剔的眼光看来,赵壶最佳,其他都不行。同时代的比文震亨小12岁的绍兴散文家张岱,也在他的《陶庵梦忆》里点评了适用于文人的茶器,张岱认为供春做的紫砂壶最好,时大彬的次一些,位居第三的是陈用卿的壶。值得一提的是,张岱将紫砂茶罐和锡罐做了一番比较,他说紫砂罐顾名思义是紫砂烧制的,而锡注不过就是用锡浇铸的,它们完工后竟然可以价值五六两银子,和市场上很多的商周青铜器并驾齐驱,真是咄咄怪事,张岱最后补充说,如果说这事合理的唯一原因,其一固然是紫砂的质地确实适合泡茶,其二就是目前很多人的品位所致了。

张岱所说那些热爱紫砂茶器的文人,当然是晚明社交圈的那些闲逸的官绅士大夫们。那些晚明文人喜欢喝茶当然是一定的,文震亨主张一个有品位的读书人,肯定得为自己建造一间小茶室,最好是靠着山,清风明月常相伴,茶室里放着各种精致的茶具,还得有一个童子专门随侍用以烹茶,另外还得有人帮着随时跑到无锡惠山取上好的泉水,用来烹茶之用,至于文人所应该做的,就是闲暇时找几个朋友,坐在茶室里谈天说地,或者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可以清茶一杯、聊以度日,这种事情是不可或缺的。文震亨可能是学的陈继儒,后者说文人士大夫,日常必须具备的是干净明亮的书斋,里面有一轴画,一张古琴,书斋外有一块山阴绿地,养着一只鹤,书斋旁有一间小茶室,里面有一瓯茶,最好还要焚一炉香,喝茶的间隙看看法帖,或者跑屋子外面的小园幽径,随性走一走,看看花草或鱼鸟,低头有流水和假山,抬头有几片闲云,那就最好不过了。

明代人喝的是散茶,这和过去宋人点茶很不一样,譬如在宋徽宗的时代,人们喝茶习惯用团茶、饼茶点茶,所谓点茶,就是茶要磨成茶末才行,也就是先将茶饼碾碎,放在茶盏里,然后煮水等沸腾时以热水冲点盏里的茶末,冲泡时以茶筅不断击拂,让茶末充分与水彼此交融,形成既有味觉又带视觉的茶汤,正因为点茶要观察这种茶汤之美,所以进一步推动了深色釉盏的流行,除了之前说的茶筅,也让茶碾、茶磨、茶罗、茶勺等风尚一时。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朱元璋废弃了原先的福建北苑贡茶,下令过去的团茶形式不再继续,代之以散茶为主的饮茶方式,从此人们喝茶不再像宋人那般,而是如今多见的用散茶倒入茶壶里,进而煮水以冲泡,再将茶水注入茶杯饮用,在现存多可见到的明人古画里,时常也能见到那种茶具的标配,不似宋人的煮水炉和茶盏等,而代之以一个茶壶和几个杯子,有时画里还出现一个煮水炉,有时则不会,在明人的焦点中,茶壶和茶杯开始成了主角。

当然,事情也不尽然如此简单。从点茶到散茶的转换,进而导致人们对茶器审美的变革,并非一夜之间发生的事情。16世纪有一位日本室町时代临济宗僧侣叫策彦周良,曾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任遣明副使,嘉靖二十六年(1547)任遣明正使,两度入明,期间与中国南方的文人圈有大量交游,并留下了很多珍贵的日记。有趣的是,在策彦周良的记录里,即使是嘉靖时期的江南,地位尊贵的当地乡绅士大夫,还是习惯以唐宋流行的煎茶、点茶方式招待客人,一则是嘉靖十八年六月二十九日,策彦周良在宁波的一座寺庙里,里面的方丈把他带到客房里,一边给他介绍寺里沿革历史,一边给他切西瓜,并叫管事的僧人过来为他煎茶,另一则是策彦周良离开宁波去北京朝贡时路过杭州,当地官员们同样是以点茶招待他,期间为了了解哪里的泉水适合泡茶,他还与杭州的几位官员兴致勃勃地讨论了一个下午。从日记看,嘉靖时期的官场招待客人,通常没有茶点,只是单纯清茶而已,点茶、煎茶与散茶并重,而在私人场合,则多是茶饭并举,经常也会配有果品与点心,气氛也相当随意。

文章来源:《哲学动态》 网址: http://www.zxdtzzs.cn/qikandaodu/2021/0510/523.html



上一篇:那些你看不到的一面浅谈杨德昌一一中的人物形
下一篇:解读阿兰巴迪欧的电影作为哲学实验理论

哲学动态投稿 | 哲学动态编辑部| 哲学动态版面费 | 哲学动态论文发表 | 哲学动态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哲学动态》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